常见的胶水粘合剂使用方面的名词:
触变性:粘合剂系统的特性,即等温下搅动变稀且随后静止时变稠的特性。
催固剂:与初级反应剂的量相比只需加入很少量就可以大大加快粘合剂固化速度的物质。
脆性:一种鉴定术语,用以描述应用过程中不能伸展成棉纱状,或不能形成细丝或细线的粘合剂。
搭接:将一个粘合体部分放置在另一个之上并将搭建部分粘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接合。
二次固化:初始固化后,对粘合剂连接体附加的一次固化,目的在于改良其某些特性。
结构粘合剂:用以传输粘合体之间所需负载的粘合剂,这种粘合体受到与结构有关的特定操作环境的影响。
可塑性:粘合剂的一种特性,允许对其施加超过材料屈服值的力时,材料连续且永久变形而不断裂。
冷固粘合剂:温度低于20°C时固化的粘合剂。
泡:被粘体表面隆起的部分,形状上有时像人体皮肤上的泡,其边缘轮廓不明显,并可能破裂变平。(注:粘合不足,固化时间、湿度或压力不充分,或吸收空气、水或溶剂蒸汽都可能产生泡)
泡沫粘合剂:由于在其整体中存在无数气泡而大大降低表面密度的粘合剂。
起丝:粘合剂涂胶表面分离时形成的胶丝或线。
缺服接点:粘合剂用量不足,不能产生良好的粘接效果(注:产生这种情况,可能由于涂胶太薄,不足以填充粘合体之间的间隙,或粘合剂过度渗入粘合体,或装配时间过短,或使用压力过大。)
热触发粘合剂:这是一种粘合干燥膜。对组装件加热或压力时,它就变粘或成为液体。
热固化粘合剂:在温度为摄氏100°C或高于这一温度时固化的粘合剂。
热固化物质:将要经受或已经经受热、催化剂、紫外线等作用的化学反应而导致成相对不熔状态的物质。
热熔粘合剂:在熔融状态使用,冷却时固化形成粘合的粘合剂。
热塑性:能够反复的通过加热变软并通过冷却变硬的特性。
热凝性的:具有经受在热、催固剂、紫外线等作用下的化学反应而导致形成相对不熔状态的特性。
蠕变:材料在负荷下初始瞬间的弹性变形或快速变形之后,尺度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室温下的蠕变有时称作冷流变。
使用期:在这段时间内,粘合剂和固化剂、溶剂或其他混合成分混合后,保持其适用性。
树脂:固态、半固态或假固态的有机材料,具有不确定的且通常非常大的分子量,承受反应力时呈现流动趋势。一般具有软化或熔化范围,且断口通常呈贝壳状。(液体树脂:一种有机聚合液体,当转变成其最终使用状态时,变成树脂)
松香:将松树树汁中的天然松脂蒸馏从其残余物中获得的树脂(树胶松香)或是树木的根部及其它部分的提取物(木材松香)
弹性体:去除变形力后,在室温下基本能恢复其尺寸和形状的大分子物质。
填充剂:加在粘合剂中可改善其加工特性、耐久性、强度或其他特性的相对不具粘性的物质。
填充片:一片易变形或弹性材料,放置在待粘体与施压器之间,或分布在重选的待粘体之内,有助于压力均匀作用在粘合面上。
填胶:将材料用于表面上的工艺过程,以使其填充空隙,从而减少对随后使用粘合剂的吸收,也可改善被粘物的表面特性以提高粘合力,也指用于这个目的的材料,后者可称为填胶料。
稀释剂:加在粘合剂中用以改进稠度或其他特性的挥发液体(通常加在粘合剂中用以降低粘合材料浓度的一种成分)
压合粘合剂:手感明显干燥,但自身接触后便立刻粘合的粘合剂,也称作接错粘合剂或干式粘合剂。
压敏粘合剂:以无溶剂形式保持永久粘性的粘弹性材料,施加非常小的压力即可将这种材料立刻粘合到大多数固体表面。
抑制剂:可降低化学反应速度的物质,有时将抑制剂用于某种类型的粘合剂以延长储藏期或使用期。
硬化剂:加在粘合剂中通过参与反应以提高或控制固化反应的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的混合。这个术语也用来指加入粘合剂中控制固化膜变硬程度的物质。
硬化作用:在该化学反应中,橡胶与硫或其他合适的试剂反应,其橡胶物理特性沿着塑性流动减弱,表面粘性下降及抗拉强度增加的方向变化。
增塑剂:混入粘合剂中用以提高其挠性、可塑性或膨胀性的物质,加入增塑剂可导致固化粘合剂的熔态粘度下降,二级转变温度下降或弹性模量下降。
增充剂:通常是具有一定粘合作用的物质,加在粘合剂中以减少单位面积所需的基本粘合料的数量。
粘合力:粘合剂与被粘物之间的粘合强度。(粘合力是两中材料接触面之间的粘合力,吸引与吸附这两种物理力合称为范德华力)
内聚力:粘合剂内部强度。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